今年以来,青海将组织化劳务输出作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千方百计利用省内各类投资建设项目推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截至7月底,青海依托省内各类投资建设项目转移就业36.4万人次,占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40.3%。
据介绍,投资建设项目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青海吸纳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青海注重政府引导、资源整合、能人带动,强化季节性、阶段性输出,鼓励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闲与季节性务工相互补、短期务工与稳定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模式,不断扩大组织化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渠道。1至7月,仅西宁市、海东市利用省内投资建设项目就实现转移就业14.4万人次、14.3万人次,分别占当地转移就业人数44.9%、34.5%。
为盘活当地岗位,青海梳理收集并发布各类用工需求,结合防疫要求,推进农牧区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就业。全省各地通过压紧压实乡镇政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紧密对接当地以工代赈等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积极动员当地群众参与。
同时,青海重视发挥投资建设项目中特色劳务品牌带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效应,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深入挖掘就业潜力。其中,海东市突出乐都“高原电建”“蒲台水暖工”等工程建设项目劳务品牌引领作用,结合项目规模、经济收益等因素,不断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就业增收。截至目前,海东市乐都区“高原电建”劳务品牌,累计带动4000余人就业,务工人员月均收入超过5000元。